应我校科学研究院王瑞教授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昌佳教授将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报告。 题目:西南三江斑岩型铜(金、钼)矿床成矿流体出溶深度和迁移机制 时间:2025年3月28日(周五)上午10:00-12:00 地点:逸夫楼901 报告人简介:昌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曾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和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单个熔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微区成分分析和高温高压实验模拟为主要技术手段,从事岩浆热液矿床的岩浆及热液体系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C(2篇)、Geology、JP(5篇)、EG、GCA、CMP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以合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篇。 报告摘要: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的出溶、迁移和聚集机制是相关成矿理论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传统观点认为,成矿岩浆在上地壳约4?10 km深度聚集形成大型岩浆房,随着岩浆的进一步结晶,从中分离出斑岩岩浆和成矿流体,在岩浆房顶部形成矿床。但最近一些研究主张成矿岩浆在下地壳即开始出溶流体,流体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持续出溶,最终在地壳浅部形成矿床,无需中间过渡岩浆房。我们以我国西南三江地区新生代多个钾质岩浆成矿系统为例,通过熔体包裹体和高精度地质压力计研究,证实中上地壳岩浆房的确存在,其深度约为10?20 km,比以往认为的更深,且岩浆中绝大部分的S、Cl和金属元素等成矿物质在这个深度已经分配进入富水流体相,据此推测成矿流体主要通过斑岩岩浆中的流体网络通道聚集并向上发生了超过10 km的垂向迁移。 研究生可记学术报告一次,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科学研究院 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院 科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