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70周年校庆系列报告会
“深蓝论坛”: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丁巍伟研究员学术报告
为庆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校70周年,海洋学院举办“深蓝论坛”海洋科学前沿系列学术报告会,邀请国内外海洋领域知名专家做学术交流和报告。11月3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丁巍伟研究员将在线上与我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报告。 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的认知主要来自地震成像(CT)的观测。而占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海洋由于无法布设地震台站,造成地球深部成像的巨大空白。为突破这一盲区,国际上正在酝酿构建一个类似于ARGO计划的全球海洋地震声学观测系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在十三五期间成功研发了我国首套沉浮式海洋地震声学观测浮标(“海豚”系统),先后于2021和2022年在南海北部投放8套 “海豚”系统,初步组网观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监听到4级以上地震数百次,同时还记录到多个有规律的疑似人工源声学信号。 题目:新型漂浮式海洋地震仪(海豚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时间:2022年11月3日 9:00 - 11:00 地点:科研楼313(线上腾讯会议号:958-952-773) 报告人简介:丁巍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自然资源部国家级科技创新人才。现任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Tectonophysics》编委。主要从事大陆边缘和洋盆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在极地和中国边缘海区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提出了以南海为代表的封闭式洋盆扩张过程中“非均一、不对称”的洋脊增生机制,在深部结构影响地表过程,岩石圈-水圈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方面提出了新认识,为传统基于超级大陆裂解的板块构造理论增添新科学内涵。多篇论文发表在EPSL、 ESR、GRL、JGR等地学主流期刊,相关成果获202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七)》。研发中国首套沉浮式海洋地震观测设备,被央视新闻、学习强国等报导。 研究生可记学术报告一次,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海洋学院 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 研究生院 科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