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不仅影响了全球与区域气候变化,也孕育了高原内部及其周边强烈构造变形。气候与构造的相互作用塑造了高原独特的地貌特征。在全球范围内,青藏高原地貌是构造变形与地貌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也是国际构造地貌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为了研讨国内近年来在青藏高原构造与地貌研究方面的进展和今后发展趋势与前景,现举办主题为“青藏高原构造与地貌演化”的第二届“北地青年学术沙龙”。 本次沙龙特邀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 12名国内知名青年学者做演讲报告,围绕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的构造演化、地貌形成及其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入探讨,将进一步聚焦青藏高原构造与地貌演化的前沿领域,提升我国青藏高原地质研究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报告会时间、地点、日程安排及嘉宾介绍如下: 时间:2020 年 11 月 30 日 8:30—18:10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新生代多功能厅 开幕式:8:30-9:00 主持人:刘晓鸿
| | | | | | | | 主题学术报告
| | | | | | | | | | | | Signatures of tectonic-climatic interaction during the Late Cenozoic orogenesis along the northern Chinese Tian Shan | | | | | | | | | | 造山带深部地壳构造变形-变质及流体作用: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例 | | | | 岷山地区新生代构造与地貌演化及其对高原扩展过程与机制的启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青藏高原西北缘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与扩展过程:来自盆地沉积与变形的记录 | | | | | | | | | 秦岭造山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对青藏高原扩展的指示意义 | | | | | |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会,研究生记学术报告两次(上、下午各一次)!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报告人简介: 张会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构造地貌学”资助。任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期刊《Tectonics》副主编。 聂军胜:兰州大学萃英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中国南非国际合作项目、优青基金各一项和面上项目两项。 石许华: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在Nature Geoscience、PNAS、EPSL、GRL等国际SCI 期刊发表论文 26篇。 张波:北京大学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一项。 王先彦:南京大学教授。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曹淑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田云涛:中山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国际地学学术刊物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和Terra Nova副主编。 李广伟:南京大学教授。曾获澳大利亚ARC DECRA Fellow,南京大学登峰(B)人才计划。 刘维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和面上项目三项。 林秀斌: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在Earth-Science Reviews、Palaeo-3、Tectonophysics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张金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在Lithospher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史小辉:西北大学博士后。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